出處:中國企業家雜志
在2011年上半年的“史上最密集的中國互聯網上市潮”中,鳳凰新媒體(NYSE:FENG)也搶到了一張船票。5月12日,在紐交所掛牌,以11美元的價格發行1277萬份ADS(1ADS=8普通股)。6月9日,又宣布全部行使超額配售權,累計融資1.6億美元。
1998年剛剛上線時,鳳凰網只是衛星電視經營商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。13年后,已經擴展出了綜合門戶鳳凰網、手機鳳凰網和鳳凰視頻三個平臺,打包成為鳳凰新媒體,成為鳳凰衛視持股64.84%的有獨立營利能力的重要資產之一。
鳳凰新媒體之獨特在于,它是中國脫胎自傳統媒體、并成功上市的新媒體先驅。
鳳凰網的創始人之一、高級顧問喬海燕認為,仍依賴母臺鳳凰衛視的概念、而非完全脫開傳統媒體,是鳳凰新媒體上市最大的缺憾。對“鳳凰”這把雙刃劍的依賴和糾結,一直伴隨鳳凰網從創業到上市過程的始終。
不過,鳳凰新媒體的CEO劉爽認為,“雖然我算是互聯網上市企業中持股比例最少CEO之一(持股3.06%),但可也知足了,相比其他在傳統媒體干的同胞們,我們是幸福的。”
IPO成功帶來的幸福感或許是暫時的。在整個傳媒業轉型、新舊融合的大背景下,由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“血液互斥”,無數試驗折戟。鳳凰新媒體,也只是在突圍的路上。
受意于母臺
上市路演中,劉爽被機構和投資者問及最多的問題是:我們知道上市的有中國版的Twitter、中國版的Facebook,中國版的Hulu,那鳳凰網是中國版的什么?
“鳳凰網什么也不是,它是第一個上市的、在傳統媒體下誕生的新媒體,這個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,我們找不到可以‘中國版’的對象。”劉爽玩笑般的回答卻也真實地反映了鳳凰網的現狀:它既不是純粹的媒體,又不是純粹的互聯網。
“做鳳凰網的初衷很簡單,就是能上傳鳳凰衛視的節目表,順帶宣傳下主持人。”鳳凰網早期另一創始人、現任鳳凰新媒體副總裁的鄒明回憶道,“1997年底鳳凰衛視的幾個高層研究起互聯網,認為這是對落地局限的鳳凰衛視一個極好的補充。”
成立之初的鳳凰網,身份不過是鳳凰衛視官網,掛靠在國家信息中心的中國經濟信息網上,借用中國經濟信息網的服務器和空間,每天只有發布6條消息的權限,周訪問人數不到200。當時的創始人喬海燕所帶領的鳳凰網團隊就有做新聞的夢想,卻一直在新聞權和母臺層面的戰略上受到抑制。
1999年5月8日早上8點多,剛走出新華社大院的喬海燕從鄰居那聽來一個爆炸性新聞:北約轟炸南聯盟,誤炸中國使館,新華社有人被炸死了!
他還未從震驚中緩過來,手機已經響起,那頭是坐鎮香港的鳳凰衛視主席劉長樂。“你知道什么事兒吧?”“知道。”不再有多余的廢話,劉長樂命令喬海燕趕緊去公司:“鳳凰網要發新聞。”語氣不容置疑。
劉長樂的命令一來,喬海燕將網站全部5、6個工作人員聚集在一起,大家都很興奮。為了播報“五八”事件,鳳凰衛視在北京出動了8個攝影隊實時拍攝高校學生抗議北約轟炸大游行的隊伍。鳳凰網則跟著鳳凰衛視發新聞,一天下來,喬海燕一數,“發了72條!”
鳳凰網趕上了自己命運的第一個轉機點。當天實時播發這個新聞事件的只有鳳凰和新浪兩家。一天下來,鳳凰網的訪問量幾乎超過了過去一年多的總和,國家信息中心的2M帶寬全部借給鳳凰網還不夠。
借助在北約轟炸大使館事件的搶眼表現,新生兒鳳凰網迅速吸引了網民的眼球。這件事后不久,在鳳凰網簡陋而狹窄的辦公室里,劉長樂看著墻上掛著的世界地圖,突然扭過頭來對喬海燕說:“你們得搞新聞,搞新聞才能活。”
大老板的這句話,讓鳳凰網獲得了名正言順的新聞方向。在此后的“9·11”事件、阿富汗事件、非典危機、伊拉克戰爭上,鳳凰網緊跟鳳凰衛視的步伐,開始在大事發生時發出自己的聲音。2001年“9·11”事件發生時,鳳凰網利用鳳凰衛視前線報道的第一手信息,以及連線前方記者的獨家優勢,成為大陸第一個實時報道的網站。到2005年初,鳳凰網的日頁面瀏覽量已經從1999年的不到200攀升至1500萬。
但由于并未真正獨立于母臺,鳳凰衛視對鳳凰網的投入有限,很長一段時間,鳳凰網的商業發展非常緩慢。90%以上的流量都來自于新聞和資訊,娛樂、時尚、體育等表現平淡。在這期間,新浪、搜狐、網易都已經奠定了綜合門戶網站的雛形。
2000年,鳳凰網的幾位創始人看到了第一撥互聯網上市的熱潮興起,初次產生了要上市的念頭。他們請來上市咨詢顧問安達信公司。
安達信調研了兩個月,給出的診斷是:鳳凰網的流量和用戶數根本達不到上市的條件;在大陸做新聞,基本就是死路一條;要想迅速增加流量和用戶數量,必須做娛樂和體育。
“我們也知道要做娛樂和體育能擴大用戶,但沒錢啊。做體育是要燒錢的,連鳳凰衛視都不做,我們上哪兒做去。”喬海燕認為,因為資金的短缺,鳳凰網貽誤了幾個關鍵的發展時機,被同期競爭者甚至后來者漸漸拉開了距離。
更何況,還有大老板定下的“做新聞”調子。“老板的意思義無反顧,所以我們也一直堅守這條路,做資訊、做新聞。我們不敢說我們做到第一名,但至少跟著鳳凰衛視,我們沒有掉隊。”鄒明說。
鳳凰新媒體的上市也一度拉動了鳳凰衛視的股價
走出母體
“鳳凰衛視對鳳凰網的投入上,一直比較猶豫。”喬海燕評價道,“胡舒立曾經跟我說過,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,你們老板(劉長樂)卻想做好兩件事。”
胡舒立說的一是創辦鳳凰衛視,二就是指鳳凰網。鳳凰衛視創業艱難,劉長樂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在了鳳凰衛視的發展上,對鳳凰網難免無暇顧及周全。
直至2004年,鳳凰網才招了第一個專職廣告人員。面對鳳凰網的流量激增,鳳凰衛視的高層才開始真正重視鳳凰網。那一年8月鳳凰網提出要對首頁進行改版,鳳凰衛視破天荒決定要高層集體審核后才能通過。
喬海燕記得,那天母臺的高層在北京郊外某賓館開會,自己抱著改版意見書,在門外從上午10點一直餓著等到下午2點。當散會后幾個高層領導坐下來一頁頁仔細翻看改版意見,跟他一一推敲標題字體這樣的細致小事時,身邊的同事激動得渾身發抖。“我們都覺得非常感動:可把我們鳳凰網,當回事了!”喬海燕笑道。
2005年底,母臺派出參與過網易上市的華爾街歸客劉爽出任鳳凰網CEO,并啟動了對鳳凰網高層的大換血,將創始人喬海燕和鄒明從核心崗位調離,大量引進外來的職業經理人,也因此沖淡了鳳凰網對母臺的文化傳承。“新來的人不少是沖著鳳凰衛視而來,后來他們一進來才知道,哦,這跟鳳凰衛視沒啥太多關系。”鄒明坦言。
鳳凰網當時在互聯網界的影響力之微弱也可見一斑。“甚至當時我們曾經一次把從第一把手到第四把手全換了一遍,居然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有反應。”劉爽回憶,“如果放到今天,可能換個總編輯都恨不得把電話給打爆了。”
他抱著“做不好也不回鳳凰衛視”的決心,特意把名片上的鳳凰衛視副總裁頭銜撤掉,只留下“鳳凰網CEO”。這么做的結果是,在外面“基本就沒人搭理我了”。
但這期間,出于母臺的高期望,鳳凰網又先后經歷了吳征、王煒兩任風格迥異的總編輯,走馬燈式的換血讓鳳凰網的新聞風格不斷變更。“以前我們的專題比新浪出的還快,新浪甚至會模仿我們做的專題,因為我們的角度更犀利,視角更獨特。后來的新總編卻覺得,我們怎么做這樣的專題啊,太另類了!然后下令我們要多看新浪的專題。慢慢地,我們也變得跟新浪差不多、平庸化了。”前鳳凰網資訊編輯私下透露。不少的鳳凰網員工也不太適應這種風格的頻繁轉變,陸續離職。
“在門戶網站日趨同質化的過程中,必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標簽,比如搜狐是標題黨,新浪是新聞超市,網易的評論和互動等。鳳凰網在建立自己特色的探索上,走得還不是很遠。”一位互聯網界觀察人士評論說。
鳳凰網的新聞可能并未獨樹一幟,但整個鳳凰新媒體的業務架構,逐漸“找到自己”。當各門戶競相奔向網絡游戲、社區服務之時,2005年履新后,劉爽給鳳凰新媒體確定的業務方向是,同時發力無線、互聯網、視頻。其中,互聯網是主要途徑(2007年,鳳凰網將域名簡化為ifeng。次年,新聞頻道流量在門戶網站中做到了第一);無線業務后來得益于中移動與鳳凰衛視的股東關系;鳳凰視頻的關鍵支撐,則是來自母臺的內容資源。
2010年鳳凰新媒體的廣告收入達到2億元,比重更大的一塊收入來自付費業務。在2010年鳳凰新媒體的5.3億元總收入中,付費業務收入為3.2億元,其中移動增值服務中的手機報訂閱服務,是采取向中國移動收取固定費用的方式。
離傳統媒體遠一些,再遠些
在完成IPO和超額配售后,鳳凰新媒體總共募集到1.6億美元。COO李亞公開表示,這筆資金將有三個用途:提升內容生產的質量、數量和種類;強化技術和產品的開發,包括針對無線互聯網的布局;提升市場營銷的能力。鳳凰新媒體希望,在投資這些領域的過程中,找到公司新的增長點。
負責視頻業務的副總裁陳志華認為,視頻資訊是鳳凰網最適合去做的內容。
雖然劉爽早為鳳凰網在視頻領域做了卡位,但從2007年就開始的上市沖刺里,這塊業務一直沒有發力。已經離職的鳳凰網前寬頻頻道主編陸文龍擔心,“現在進入視頻這個市場,可能沒有先發優勢了。”
“我看好鳳凰網這個最另類的視頻網站。”知名IT博客主、前BLOGBUS首席運營官魏武揮說,“它帶有強烈的電視臺基因,有其它視頻網站都不具備的內容優勢。”但另外一位知名IT人洪波卻有不同看法:“門戶業務是個過度成熟的業務,如果付費業務有巨大價值,新浪為什么不做?何況鳳凰衛視的獨家優勢并不強,以獨家資源去對抗海量優勢,互聯網上并沒有成功先例。”
陳志華不想再簡單依賴母臺。跟選擇離開的陸文龍不同,他今年年初剛剛從激動網跳槽加盟。“鳳凰衛視給我們帶來的品牌效應大于資源效應。我們接下來要跟全國的專業電視機構和拍客合作,決不能僅僅局限在鳳凰衛視給我們的內容上。”
5月18日,鳳凰新媒體公開了在視頻領域的“鳳鳴計劃”,表示將把視頻業務作為戰略重點。
劉爽認為,在視頻業務上,鳳凰網的機遇比問題多:“根據CNNIC的報告,未來三年內網絡視頻廣告規模將要達到100億,現在才不到20億的規模,我為什么要放棄這片藍海呢?”
就在鳳凰網掛牌前的一星期,鳳凰衛視中文臺的執行臺長劉春離職,加盟搜狐主管視頻業務。成為中國傳媒圈又一個棄傳統媒體、奔向新媒體的資深傳媒人。劉爽認為,劉春的選擇,恰好證明鳳凰品牌人才對新媒體有吸引力、新媒體的前景對人才有吸引力。
只是,為何從鳳凰衛視出走的傳統媒體人,沒有來鳳凰新媒體?鄒明認為“新媒體跟傳統媒體畢竟很不一樣”。鳳凰衛視集團馬上要在北京新建大樓,鳳凰網也將一同搬入,但私下里也有員工曾擔心會與鳳凰衛視傳統的電視文化“不是一個路子”。
但骨子里的精英意識仍是跟母臺“一個路子”。劉爽發現,鳳凰網賴以起家的新聞市場,近年也變了天。微博剛起來時,劉爽認為“微博是個屁”,哪怕在新浪微博已經聲勢壯大后,精英意識濃厚的鳳凰網也只是象征性跟隨推出了微博業務,但并未設立獨立部門,不久后,幾個專做微博的工作人員也選擇離開。
錢云會事件、擊斃本·拉登……一次次本該出現在鳳凰衛視或鳳凰網的事件一再被微博直播之后,現在的劉爽承認自己看錯了。受到傳統媒體思維束縛,他當初“低估了政府的寬容度”:“微博是很重要的趨勢,我們要做的是順勢而為。”
鳳凰網想做的是換掉體內的傳統鳳凰之血,更徹底地從傳統媒體的路子中脫離出來。
這個靠銷售媒體內容起家的新媒體希望從內容驅動轉向技術驅動,變成產品和服務的平臺。“鳳凰網一直在反思,作為一個互聯網,卻沒有自己的產品,這是與新浪、騰訊、網易等產品線豐富的互聯網企業最大的不同。”鄒明進一步透露,鳳凰網將推出一個微博、博客的產品集成平臺,6月份開始內測。
[ 訪 談 ]
劉長樂:鳳凰網視頻是Hulu或大于Hulu
其實我這幾年所做的相當多的工作,并不是如何支持新媒體,而是怎么樣讓傳統媒體的人理解新媒體,能夠跟新媒體同呼吸、共命運
劉長樂想要有一個機制,讓傳統媒體的人也能享受到新媒體發展的空間和未來
你怎么看待鳳凰新媒體在鳳凰衛視集團中的地位和角色?
劉長樂:在鳳凰衛視集團內部,有一個越來越被認同的觀點是,新媒體這塊業務代表了集團的未來,并且是鳳凰衛視集團未來最重視的內容。但是同時我們又有一個觀點,就是全媒體時代的到來。在全媒體時代到來的時候,鳳凰衛視本身也應該全媒體化。
媒體人胡舒立曾評價鳳凰說,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,而您是想做好兩件事。對此您認同嗎?
劉長樂:我部分贊同她的觀點。我覺得鳳凰衛視和鳳凰網是一回事,從整體上來講都是鳳凰集團的一件事。第二,我都是在做媒體,不是說一邊做媒體一邊做房地產。我覺得鳳凰衛視和鳳凰網的未來會殊途同歸,就是全媒體。我最近一直在極力推銷我的全媒體概念,簡單地說,“三網合一、三機合一、三屏合一”就是全媒體化,合一趨勢就是全媒體的趨勢。這個合是從骨子里、從血液里和思路上的一種合。舉個例子,“中國要不要接觸利比亞反對派”這件事,我們會網臺聯動:臺里報新聞,同時網上有問答、調查的反饋機制,而反饋的數字、百分比又通過電視及時播送出來,觀眾可以實時參與,這種全方位的、多維的、多語態的合成,就是我所說的全媒體的概念。所以基于這個概念,過去我們是鳳凰網辦鳳凰網的、鳳凰衛視辦鳳凰衛視的,現在我們可能放進同一個大部門,這是最終的趨勢。
在這種融合的趨勢中,會不會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互斥?
劉長樂:首先我想跟你說一下,這次他們做路演的時候,費了很大勁在推銷,什么叫全媒體。
比如在他們之前上市的人人網,美國人馬上就明白了,這是中國版的Facebook,但是什么叫鳳凰網呢?Hulu,也不完全像,YouTube,也不是,紐約時報的網站,也不完全是。所以當時投資銀行的人說,下一個美國的模式會是美國的“phoenix.com”,意思是我們創造了一個新模式,但正因為是一個新的模式,所以使得它(鳳凰網)的估值不如以前幾家瘋狂。我們肯定是前無來者。
第二個,實際上這兩天我也一直在處理這個問題。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也有點可笑:在鳳凰衛視內部,對鳳凰網的人有這么高的期權心理上有酸楚、有不平衡。他們覺得我們打造了這么好的內容,結果被你們用了,用了之后(估值)這么高。所以我跟他們說,如果不是在同一個團隊中,你們不會不平衡。比如像劉春去了搜狐,有人說一下子得了多少多少期權,但他們覺得搜狐就應該是這樣。可是在自己的鳳凰團隊中間,拿的期權可能比別人低,大家就不理解。這也是一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糾結和磨合。在業務上糾結就更多了。
其實我這幾年所做的相當多的工作,并不是如何支持新媒體,而是怎么樣讓傳統媒體的人理解新媒體,能夠跟新媒體同呼吸、共命運。這實際上說起來有點可笑,但客觀現實就是這樣。這種不理解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過。在一個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過渡、全媒體化的過程中,這個問題會非常尖銳地擺在每一個團隊中間。就好比親兄弟分家產,待遇不一樣時,尤其是大哥支持的小弟,結果小弟發大財。就是這種微妙又復雜的關系。
你打算怎樣去解決這樣的復雜關系?
劉長樂:我想是絕對不能“一平二調”。思想上要認清這種形勢,這是一種客觀上的差異,難以克服。還有“小河有水大河滿”,新媒體不管怎樣,在成長期間給鳳凰衛視本身注入了很多新媒體的概念,帶來了很好的收入,也支持了鳳凰大事業的發展。比如前段時間鳳凰衛視的股票有一段時間徘徊不前,但由于新媒體的躥升,鳳凰衛視的股票現在走勢很好。
那對于傳統媒體的人怎么辦呢?我想要有一個機制,讓我們傳統媒體的人也能享受到新媒體發展的空間和未來,起碼也要有這種憧憬。再者在傳統媒體上的管理,我們也要把新媒體的一些管理手段和激勵機制帶進來,當然這個有難度,而且難度比較大。我們最近第二次對鳳凰衛視集團內部進行配股,這是在一般傳統媒體所沒有的。這也是一種平衡,也可以說是一種妥協吧。
最近鳳凰衛視的多名老人出走,包括劉春、楊錦麟,他們出走的原因是什么?
劉長樂:首先他們是“高就”了,這是外界對鳳凰品牌的一種認可。外界的這種誘惑肯定是有,在鳳凰我不可能給他們這么高的待遇。但是這兩人走都有偶然性的,我認為很正常。鳳凰這些年來,人員流動性非常差,從主持人到管理層,都不流動,這在香港媒體中間,包括國內媒體中間,是一個非常大的例外。這種不流動才不正常。東方媒體的管理方法有它的限制,我覺得人性化和感性的東西太多。所以大家看到有兩個人突然走了,都覺得有問題,鳳凰怎么了?最近文濤也有個新的情況,他錄節目心臟不舒服送到醫院,醫生說有個血管有點堵塞,我們就讓梁文道代一下,所以網上炒作說竇文濤也要走,被梁文道所代替,其實是沒有的事兒。
為何從鳳凰衛視出走的人沒有選擇鳳凰新媒體呢?
劉長樂:原因其實很簡單,首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兩個行當,比如年齡層次上就不一樣。鳳凰網那邊平均年齡27歲,這跟鳳凰衛視這邊還是很不一樣的,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劉春老了啊。再者劉春去搜狐,應該說那邊提供的舞臺和可發揮的空間更大,畢竟從體量上搜狐更大一些。
你剛才說到了鳳凰網不像Hulu、也不像YouTube,如果要對鳳凰網貼一個明確的標簽,應該是什么?
劉長樂:我每天平均上鳳凰網二十次左右。鳳凰網其實從資源來說不如鳳凰衛視豐富,畢竟是在內地注冊。但同樣的原料甚至更貧瘠的素材,它做出的菜更有品位,鳳凰衛視反而更傳統守舊一些。鳳凰新媒體的三個品牌,視頻、網站和無線,共同的氣質是高端。我認為視頻是大家追逐的目標,而鳳凰網的視頻如果要貼一個標簽,我認為應該是Hulu,或者大于Hulu。我認為鳳凰網的發展可能會超越媒介,更多往平臺方向發展,不僅僅是一個媒體,未來會在新的品種、新的業務增長點加大力量。
注:本文詳見2011年第12期《中國企業家》,未經授權,謝絕轉載。有意與中國企業家網站的內容轉載等業務合作者,請與市場部聯系(電話:64921616-8657)。